唐汉中医药网 首页>辩证施治> 正文

也谈消渴(糖尿病)的中医辨证治疗

2012年01月09日 08:18中国民族医药杂志
字号:T|T

  消渴(糖尿病)以多饮、多食、多尿、,形体消瘦为主要临床特征。一般说,宋元以后,各医家多将本病按“三消”辨证施治。并以上消为消膈。中消为消中.下消为肾消,偏于多饮者为上消,偏于多食者为中消。偏于多尿者为下消,在临床实践,  “三消”症状并不那么典型、单纯,而是兼证、变证多,主证不突出,最后出现较多的饼发证,致糖尿病病人生存期短.生存质量不高.  在经过临床近二等奖十年对消渴患者的治疗、观察、辨证总结,认为不论是按“三消辨证”或“寒热辨证”、  “虚实辨证”.在辨证中,以下几点不应忽视。

  1阴虚为本燥热为标

  中医对消渴病病因的认识,可追溯到医籍《皇帝内经》,它将消渴的病因归于五脏“脏脆”。先天不足,禀赋赢弱,五脏失于濡养而柔弱,气血皆虚为本病发病基础。正气不固,六淫侵袭,郁而化热,燥热内生,必耗气伤阴,如此循环,终成消竭。《石室秘录》说:  “消渴之证,虽有上、中、下之分,其实皆肾水不足也”。  《临证指南医案》:  “三消一证,虽有上、中、下之分,其实不越阴虚阳亢,津涸垫淫而已”。总之,先天禀赋、六淫七情、饮食劳欲等因素,都耗伤肺、胃、肾之阴,导致阴虚燥热的病理改变而发为消渴。故病机总属阴虚为本,燥热为标。此病理改变在消渴病的早期多见。

  2气虚血瘀痰瘀互结

  阴虚的糖尿病发病的实质.气阴两亏是阴虚的进一下发展。消渴阴虚燥热不但耗伤津液,而且能煎熬营血;津血不足,无以载气,气虚鼓动无力,血失畅行,终致气血瘀滞。造成“久病必虚”、“久病必瘀”的病理机制。清.叶天士:  “大凡经主气。以络主血,久病血瘀”,  “凡久病从血治为多”,  “病久屡发必要凝痰聚瘀”。而周学海又有“治痰必用破瘀”等叙述。痰证和瘀血有共同的病理,故治痰必瘀,化瘀必治痰。在消渴病的中后期均不同程序的存在痰瘀互结的现象,是导致多种并发症的主要因素。故在消渴病的中后期。在应用其它药物治疗的同时,考虑到痰瘀互结的病理情况。兼用治痰化瘀法。对饼发症的预防和治疗有实际意义。

  3治当理脾脾肾并举

  名医张锡纯:  “糖尿病其症起于中焦,是诚有理,因中焦膊病而累及于脾也”。  《素问、经脉别论》:  “饮入于胃,游溢精气,上输于脾,脾气散精,上归于肺,通调水道,下输膀胱,水精四布,五经并行”。脾的功能有赖于脾阴,脾阳,在消渴病的发生。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。消渴早期,因胃热津伤,脾阴不足,故要清热养阴,还要健脾养阴,消渴病的发展,阴损及阳致脾阳不足.脾阳虚衰的症状非常突出,如顽固性泻池,水肿,在治疗上必须温运脾阳,健脾涩池,利水消肿;消渴病的后期,脾气虚弱,中焦远化失常,中阳不足,致脾阳不运,阳气虚衰。总之,脾阴虚,脾阳虚贯穿消渴病的始终。在临床治疗中,不但要滋补先天之本“肾”,还要实脾,特别在消渴病的中后期,脾肾阳虚,必须治当理脾,健脾养肾,先后天并举,从而起到延缓消渴病饼发症发生、发展及治疗消渴病饼发症的作用。

  4本虚标实重视整体

  消渴病的病理机制为阴虚为本,燥热为标,而阴愈虚,热愈盛;热愈盛,阴愈虚,造成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。故在消渴病的发病,发展过程中,出现阴虚燥垫,气阴两亏。阴阳俱虚的本质变化,又出现瘀血内阻,痰瘀互结,水湿内停,热毒内雍的病理结果,即标实的表现。因消渴病本虚标实之病理特点。在治疗上我们必须注意辨清虚实.养阴润燥澄其源,扶正固本清其流。即“正本清源、补虚泻实”的治疗原则,故针对病理发展,因果关系注意滋阴润燥、气阴双补,滋阴补阳而不忘化瘀通络、治痰化瘀、利水渗湿、清热解毒,抓住本虚标实这个核心,标本兼顾,这才能充分体现中医辨证的整体观念。   

  5未病先防  

  既病防变《素问.阴阳应象大论》:  “善治者,治皮毛,其次治肌肤,其次治筋脉,其次治五脏,治五脏者,半死半生也”《素问.四气调神大论》“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,不治已乱治未乱,此之谓也。”张仲景:  “治未病者,见肝之病,知肝传脾,当先实脾。”强调了未病先防,早期治疗,既病防变的重要性。气血瘀滞,痰瘀互结多见于消渴的中后期。而气血瘀滞,淡瘀互结多见于消水渴的中后期。而气血瘀滞,痰瘀互结又是消渴病并发症发生的关键。基于此,在临症中我们对消渴(糖尿病)的治疗从西医角度特别注重以下四个环节:①纠正糖代谢紊乱。②调整脂质代谢。③改善微循环障碍。④营养周围神经。现代研究认为血瘀是糖尿病血管瘀变形成的必然结果,由于血液呈高凝状态,粘稠度增高,终致心、脑、肾、下肢血管病变。因而除了西药降糖治疗,饮食控制,适度运动等综合治疗外,从中医角抓住痰瘀这个病理环节,不论阴虚、气虚、阴阳两虚,应用“治痰化瘀”法.运用中医“治未病”的思路,对消渴病及并发症的早期预防和治疗起到积极的作用,充分体现和运用“治未病”的基本内容:未病先防、已病早治,既病防变,对防治消渴病及饼发症的发生、发展有着十分重要性的现实意义。 

网友评论:

已有0条评论,共0人参与,点击查看
登录 (请登录发言,并遵守相关规定)

企业服务

推广信息

商务合作 | 关于我们 | 联系我们 | 广告服务 | 诚聘英才 | 意见反馈 | 友情链接 | 网站地图 | 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
Copyright © 1999-2009 TH55.cn All Rights Reserved.
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