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汉中医药网 首页>辩证施治> 正文

糖尿病“从火”论初探术

2012年03月15日 09:51
字号:T|T

    消渴病的治疗历史悠长而久远。早在殷商时期,记载一种“尿病”的疾病,而在《黄帝内经》中,消渴病已作为一类疾病进行详细阐述。其丰富的内容成为历代医家诊治消渴病的理论渊源。各版教材中将消渴病的发生与先天禀赋不足,房劳过度,饮食不节,情志不畅以及外邪入侵等因素联系起来。为后世医家为预防和治疗提供了理论,奠定了基础。时至清晚期,消渴病的治疗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局面,在三消辨治为主的情况下,或主清肺,或主燥脾,或主补‘肾,或数法并用,同时还发展了疏肝、化痰、活血等治疗方法。
    笔者查阅相关资料,综述各学派的理论,并提出“从火论”,认为火热论贯穿消渴病始终,至于实火还是虚火,只是在病程中的一个虚实变化。    。
燥热实火论
    《医宗金鉴》日“三消皆燥热病也”…,沈金鳌亦言“三消,燥病也”,“三消之成,总皆以水火不交,偏胜用事,燥热伤阴之所致”[2]。《素问•阴阳别论》言:“二阳结谓之消”,而孙思邀《备急千金要方》将消渴病病机归因于“三焦猛热,五脏干燥”[3],将结热范围扩大到五脏、三焦;虽五脏之部分不同,而病之所遇各异,但是终归为燥热的原因。明代汪机在《医学原理》中认同前人之理,说到:“三消之症,尽由津液枯涸,火热炽盛所致”。肾阴不足虚火论
    宋代赵信《圣济总录》将消渴病机归纳为“虚阳暴悍,肾水燥涸”,在表明其肾本论的病变观点同时,还说明了肾阴不足、燥热内生是其病机;清代阴虚燥热病机论更受推崇,叶桂《临证指南医案》言:“三消一症,虽有上、中、下之分,其实不越阴亏阳亢,津涸热淫而已”,可见阴虚燥热、虚火内生是形成消渴病的原因。如肾阴不足,心’肾不交,心阳亢盛,心火内生;或肝火亢盛,母病及子,上扰于心,心火自燃;或心阴血不足,阴不敛阳,致心阳亢盛,虚火内扰,均离不开一个“火”。肾阴被耗,则下焦虚衰,开阖失司,约束无权,则溲数频多或饮一溲二。
心肺之火论
    长期过度情志刺激,或精神紧张焦虑,情志郁结化火,可致心火内盛。《临证指南医案》谓:“心境愁郁,内火自燃,乃消症大病。”论述甚为详尽。刘河间《三消论》云:“五志过极皆从火化,热盛伤阴,致令消渴”五志过极或情志不畅,“化火”伤阴,是消渴发病的重要因素。心火一旦产生,可消灼阴血,又可心火刑金,肺热津伤,或影响及胃,胃火伤津,阴津不足,而致口渴多饮、多尿等症。表现为口干口渴,心烦,失眠多梦,焦躁,汗出多,口舌生疮,小便短赤,便秘,舌尖红或舌红,,苔黄,脉滑大或左寸滑大而数。治宜清心泻火,止渴除烦。脾胃之火论
    纳食主胃,运化主脾,脾宜升则健,胃宜降则和。若饮食失宜,首犯胃土;火燔中宫,消谷善饥,灼伤脾阴则多食不饱,《素问•奇病论》日:“肥美之所发也。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,肥者令人内热,甘者令人中满,故其气上溢,转为消渴。《素问•通评虚实论》云:“凡治消瘅……肥贵人,则膏粱之疾也。”《千金要方•消渴》云:“凡积久饮酒,未有不成消渴者”。《金匮要略》所言:“跌阳脉数,胃中有热,即消谷引食,大便必坚,小便即数”,表明了中焦结热是消渴病的病机;糖尿病病人多素喜食肥甘,而就诊时常伴有胃脘胀满、口干口苦、大便秘结、烦躁易怒或抑郁不畅、不耐疲劳、舌红苔黄、脉滑数等。北京仝教授从脾胃郁热辨证,从脾胃人手,开郁清胃,多数病人能取得较好的疗效。
    同时也要注意脾胃虚火,表现为渴喜热饮,懒言恶食等一派虚火内生,脾胃不足之象,治宜甘温除热。
从肝郁化火论
    《灵枢•本脏》指出:“肝脆则善病消瘅易伤。”最早提出了消渴与肝的关系。肝藏血,肾藏精,精能生血,血能化精。肝主疏泄,调畅全身气机。脏腑功能的正常发挥、情志调畅、气血运行有序等均离不开肝的疏泄。情志不遂,木不疏土,则郁而化火。火燔戊土则消谷善饥;中土受虐,生化无源,气血渐亏,则消瘦乏力;燥土既伤,肠燥而大便坚,盖“胃气不及,大小肠无所禀受,故津液涸竭焉”。肝木通过经脉与肺金相连,肝升肺降而气机调畅。若肝失调达,气火上炎,木火刑金,灼伤肺金则“木极似火”,渴欲饮水。故《素灵微著•消渴解》云:“消渴之病,犯则责肝木,而不责肺金。”
小    结
  综上所述,消渴发病与“火热”密切相关,尤其是消渴发病前期及发病早中期为实火,但由于消渴病是一个慢性消耗性的渐进过程,日久阴虚内热,病位在肝肾,阴虚火旺,治疗必须明辨虚实,谨护其阴,细察其变,随其深浅而治。
    《景岳全书》指出“盖肥者腻,甘者滞,郁滞中焦,积久化火,上灼肺金而渴饮不止,下淫肾水而溲多,火灼中土,肆在胃而消谷善饥,虐在肠而大便坚。”肥甘肥胖者,重在节制饮食,调整饮食结构,增加运动,同时清泻实火,顾护津液是其根本。用药多为消导、化痰、泻下之品。
    消渴病进一步发展,津因热伤,气因热耗,内热不除,气阴难复。临床上清郁热以治本,郁热既除,气阴自复。此时可少佐养阴生津之品,但忌纯补,因养阴者多滞,益气者助热同时,注意酌加桃仁、水蛭、地龙等活血通络之品,以“治未病”,预防并发症的发生。
    临床部分患者表现为心火亢盛较为突出,治疗应以清泻心火为主。当心火症状特点表现不突出时,还应着眼于脉象、舌象的变化。治疗宜选用人心经、苦寒、甘寒之品,如黄连、竹叶、连翘、牡丹皮、木通等。日久心肺阴液不足,虚火内生,表现为口干饮水不多,心烦,失眠,盗汗,手足心热等。治宜滋阴清火,养心安神。如当归、麦门冬、黄连、玄参、五味子、生地黄等。
    正如《儒门事亲》中说:“不减滋味,不戒嗜欲,不节喜怒,病已而复作,能从此三者,消渴亦不足忧也。”说明情志和调则肝气条达气机调畅,对消渴病程和预后起到积极的作用。“木郁达之”、“土郁夺之”,郁久则兼以清热。故在临床治疗中应当注意对患者情志的调控。除应用上述方药外,心理治疗亦是重要的一面。
   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,情志创伤使机体处于严重应激状态,机体通过下丘脑一垂体.肾上腺皮质轴刺激,大量分泌肾上腺素、去甲肾上腺素、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胰高血糖素,这些都是拮抗胰岛素分泌的激素,久则出现胰岛素作用障碍致使血糖升高。喻昌认为:“消渴之患,常始于微而成于著,始于胃而极于肺肾”。糖耐量低减期及糖尿病发病中早期治疗重在开郁清胃,清心泻火。中药可有效调节体质,缓解临床症状,使血糖渐趋稳定。对于其确切机理尚有待进一步研究。
 

网友评论:

已有0条评论,共0人参与,点击查看
登录 (请登录发言,并遵守相关规定)

企业服务

推广信息

商务合作 | 关于我们 | 联系我们 | 广告服务 | 诚聘英才 | 意见反馈 | 友情链接 | 网站地图 | 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
Copyright © 1999-2009 TH55.cn All Rights Reserved.
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